
維省僑友社歷史
維省僑友社50年簡史(1971-2021)
僑友社創於1971年,其成立乃於“保衛釣魚臺”愛國運動之後不久.當日愛國華僑多人,鑑於當時墨市華僑愛國熱情高漲,及白澳政策尚存,深感需有一固定組織,以團結全體華僑,使能長期抗議日本帝國主義之侵略,及爭取華人在澳之應有權益.當日中澳尚未建交,墨市旗幟鮮明之愛國社團尚鮮見,彼等遂决意組織 僑友社. 僑友社之誕生及其宣言,震動了整個墨市華人社區,迅間各 人社團, 各階層中有識及有同感之士, 群起而參予.創會數月後,會員竟達三百餘人,参加者有各行各業,極具代表性,隨後我社按既定宗旨展開各項活動,計有:
(1)文娛活動 (2)組織郊外旅行野餐(3) 組織電影會(4) 出版“僑友月刋(5) 舉辦中英文學習班(6) 舉行文化座談會 (7)有福利組為社員服務(8) 開設圖書館(9) 設合作社與小賣部(10)開辦周末家庭晚餐
所有此等服務均為廣大社員與僑胞讚賞.此時僑友社為招待社員及僑胞,社址每晚均按時開放,週末則整天開放,由委員們輪流值班,以利社員與各界僑胞參加.如此新鮮色彩之活動,及其迎合社員僑胞之需要,一時哄動墨市所有華人,吸引到各階層華僑均來参予我僑友社之活動。
1972年澳洲 Whitlam政府工黨上臺後, Whitlam政府隨即與中國建立邦交.我社即積極参予介紹祖國之建設成就,及作促進中澳友誼之工作.首先聯合其他社團,組織大型歡迎會,以迎接中國首任駐澳大使王國權(在 St. Kilda Town Hall, 當日有近二千人参加,哄動整個主流社會),及歡迎其後各任中國駐墨市總領事,另又接待訪問墨市之中國白相國外貿部長,廣州雜技團,中國乒乓球隊,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等之訪問,並多次為社員及僑胞組織 回國探親觀光團等.
是時,由於我社會員激增,需要購置較大之新社址以供眾多社員聚會之用.遂於 74年初,我社發起籌募 “建社址基金運動”.籌募是以我社員捐款為主,外界僑胞籌募為輔.由於社員及各僑胞之熱烈支持,旋即籌到數萬元,加上銀行貸款,迅即於76年購下 North Melbourne 一雙層樓宇, 作為我社永久社址。
於1976年中搬進新址後,以開源節流、繼續籌款等方法,於遷入後两、三年內已籌足欵項以清還全部銀行貸款,使我社成為二次大戰後,唯一的一個無政府支助、憑自力更生,而自購會址之華人社團。更破先例地在維省公司法令下,註冊為不牟利、以慈善為宗旨之社團 “有限公司”, 成為當時全澳唯一的, 正式註冊社團,亦為當年維省最大一個無宗派之華人團體。
憶自遷入新址後,為籌款之故,我社曾於墨市市政廳內,舉行两次大型、綜合性 “周末義務賣物會”。 計首次“賣物會”入場觀眾近萬人。會中有多種多樣之攤檔擺設,以介紹中國家鄉食品及各類中國文藝節目,又放映中國電影、並由社醫秦志偉醫生,及夫人袁興容醫生,介紹並示範當時最為澳洲人歡迎之針灸治療等等。當時“賣物會”內攤檔種類之複雜與多面性,為其後各社團慶祝節日之組織方法及安排形式創典範。
早年之僑友社(70至80年代)對澳洲社會之發展,在各層次上均有極大及極其重要之貢獻,無論在華人社會福利,慈善服務,移民安置(包括就業、翻譯、傳話、家庭糾紛、紅白事等),民族事務,多元文化,醫療服務,華人與華族海員之福利,東帝汶難民安置,華語廣播,介紹新中國建設,促進中澳友誼等領域上,均有創造性之發展與貢獻,盈盈大者,總結歸納計有:
(1)在社團合作方面:我社為 維省華聯會創會會員之一。我社前主席楊錦華,亦曾任 華聯會 主席數屆, 期間他幫助華聯會組織两次中華國際藝術節。我社亦曾借社址予華聯會作社區服務中心辦公室之用.又曾免費供應我社址之一層樓,予安老之家老人會應用.我社亦曾多次與民治黨及其他社團合辦組織舞獅賀春節,組織歡迎中國駐澳首任大使及駐墨市歷屆總領事,接待中國來澳訪問之友好團體等。
(2)在民族事務方面:當1974年維省各民族總會之創立,我社為該組織之唯一華人會員,楊錦華代表所有維省華人並擔任該會財政一職。我社曾参加移民局舉辦之少數民族咨詢委員會,並發表書面意見。
(3)在社會慈善與移民事務方面:當1974-75年政府創辦3 ZZ民族電臺時 (即SBS電臺之前身), 我社即組織華語廣播節目,及参予廣播.當澳洲政府創辦電話傳譯服務時, 全靠我社之三人為中文傳譯員. 當東帝汶難民抵澳時,政府托我僑友社到機場協助作安置難民之工作.我社人員除作慰問,傳譯與安置其到移民宿舍外,並到難民宿舍為其放映电影.當政府有新移民政策時,我社聯合其他社團,邀請移民部長到我社址作講解。
(4)在醫療服務方面:我社醫生每週末為社員及僑胞於社址免費診病.又當1976年猪型惡性流行性感冒大流行時,因防疫針缺乏供應, 引致澳人驚恐,我社醫生設法籌到大批防疫針,為我社員應用. 以後又為訪澳之中國籃球隊作免費防疫注射. 當政府初創立 Medicare 公費醫療制度及將其頒佈後, 我社醫生即將 Medicare內容翻譯成中文手冊, 送贈社員與僑胞参考。
(5)在法律服務方面: 我社法律顧問為社員講解移民政策與申請手續,並為社員解答法律問題。
(6)在中澳文化交流上: 1978年我社参加 Moomba節花車遊行,並介紹中國紅綢舞. 1980年我社邀請中國舞蹈專家來澳指導與教學六個月. 1984年接待香港兒童合唱團在國家音樂廳演出.90年代我社學術交流多,多次派人往南京大學助授英語,及派人回國參觀學習等等.凡此種種,均為我社在中澳文化交流上之貢獻。
後期之僑友社由於基本上巳完成創會時所訂下之歷史任務(如團結所有華僑,争取華人應有之福利與權益,及對白澳政策殘餘作鬥争等),且我社巳擁有固定社址,經濟又有盈餘,我社將目標轉移至以“弘揚中華歷史與文化”為主,以“辦好中文教育”為重點,配合澳洲之“多元文化”政策,遂於1991年設立中文學校,培養了大批中文學生,不但使其提高中文水平,熟悉中國文化,亦有助於彼等考進著名大學.由於辦學嚴謹,師資素質高,學習成績優異(曾有我校VCE學生名列維省考試前茅並獲省長獎狀),故歷年均獲澳洲政府教育部認可及撥款資助. 由此學生人數持續增長,於2004年學生人數已激增至六百餘人,其成功均有賴歷屆校長與全體教師之全力以赴,才有今日之成績。
期間,我社仍繼續支持華人及其團體,以謀其福利與公益;提倡澳中友誼,介紹與支持祖國建設,推動華人参政,以争取種族平等之權利,提倡多元文化等工作,並續舉辦文娛活動等.於上述一系列範圍中,最顯著者為用我校址辦太極班,於我社址辦圍棋與象棋比賽,及供乒乓球隊,武術隊,東方歌舞團,大金山話劇團,怡情曲藝社等作演出排練之場地,及彼等歌唱(卡拉OK)與其他文娛活動之用. 於1991年我社接待國務院僑辦代表團,同時期又組織並参予澳洲達爾文風災,两次中國水災, 唐山大地震等之賑災募捐活動。
又我社歷屆主席,繼楊錦華主席之後,参予華聯會服務,並作出貢獻.其他如我社参加每年之國慶活動,及赴京参加國慶五十週年紀念大典,均為我社歷年對社會之貢獻.此外又出版我社 21週年,25週年,30 週年紀念特刋等 以供社會人士作歷史参考。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回顧自創社至今巳屆50載,我等怀念前輩先賢們(有些己與世長辭),念彼等之創建與栽培我僑友社,出錢出力購置社址,大公無私之崇高品質,實值得吾人及後輩尊敬與效猶.際此僑友社創會50週年, 本人輯此簡史,為我社人作留念與共勉.展望將來,我社將一如既往,堅守立場,團結各華人階層與團體,為華人謀福利,為種族平等,為澳洲朝向共和國發展,為中澳友誼,為祖國两岸统一,為教育後代中華文化與使其發揚光大而繼續努力!
前會長秦志偉醫生編寫
(此文章為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維省僑友社立場)
No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