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 是中國地區的文明體系,,其最早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後來經過長時間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與外族的接壤與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從中國人生活的各方面表現出來,包括其語言、飲食、服飾、藝術及文學。其他著名技藝有象棋、圍棋、蹴鞠、龍舟、角抵等。

文化西傳
中華文化在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中產生過影響。法國是歐洲啟蒙運動發展的重要中心。由法國興起「中國風」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在歐洲大陸。此時的流行以中國的瓷器、絲綢、漆雕、園林建築、繪畫、詩歌、戲劇以及典章文物成為歐洲時尚,1755年在巴黎公演伏爾泰根據中國元曲《趙氏孤兒》改編的《中國孤兒》造成轟動。受中國風影響的洛可可風格與中國式園林在歐洲各國王室流行。
18世紀至19世紀間,基督教傳教士至中國傳教,翻譯許多中國學術典籍,著作相關專書和大批的書信交流,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將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民間風俗、文學藝術介紹到歐洲,是歐洲近代啓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並影響歐洲諸多重要思想家,如:伏爾泰、狄德羅、萊布尼茲等。
其後在1920年來到中國的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亦提出中國人提倡的和氣、樂觀、禮讓、智能的人生之道非西方文化所能及。


中國傳統文化

僑友社中文學校

僑友社中文學校是在1971年成立, 是本著維省僑友社的宗旨以弘揚中華文化,推廣華文教育,繁榮澳洲多元文化為己任,通過規範化,多樣化的中文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漢語技能,包括聽,說,讀,寫,以了解中華民族的 悠久歷史與燦爛的文化色采,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優秀品德,從而在澳洲主流社會中更有競爭力。

當年由教育界前輩徐志清女士(林德成太太) 為創辦校長。中文學校直接棣屬維省僑友社, 辦學的宗旨就是使華人學生認識, 瞭解和掌握中華的語言和文化。1990年後敦騁資深教育家黃磊女士擔當校長, 黃校長年輕時歷任教育工作, 深受學生們的愛戴, 來澳後, 她在從醫的同時, 仍然 關心著華人子弟的中華文化教育 。黃校長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是維省僑友社中文學校日後在維省社區中文教育上成功的基礎模式。

其後學校開始在墨爾本市東區的譚普士頓中學 Templestowe College 開辦, 由維省僑友社, 學校教職員和家長委員會的齊心協力運作, 以生動實用的中文教學, 培養學生對中文學習的興趣。 1991年學校獲批准成為維省第一所具有VCE高考註冊認可資格的週末中文學校。1995年更在 Carey Baptist Grammar School 設立分校。

由1995年起擁有博士學位的邵雅麗老師擔任校長。她已在僑友社中文學校擔任中文VCE高考語言教師及VCAA評考主任 (Assessmentor) 。邵老師對她每個學生的學業有很積極的支援和很高的要求。她採用很多不同的中文學習領域內容和通過定期的更新而制定一套完整的課程研究剛要給學生授課,並確保她每個VCE學生能盡夠達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去應付高考。

學校現由校監徐啟成先生管理, 學校又邁進新的發展階段。學校自開辦至今, 教師團隊是一支經驗豐富的精英教師隊伍, 大多數老師持有澳洲和中國雙語教師資格證書, 不斷為學校取得新的進步, 成績斐然。

學校老師成就

“學校”, “黃磊校長”, “程靜VCE高考老師” ,分別獲頒發 2013年維多利亞省多元文化 “語言教育” 卓越獎項。“邵雅麗VCE高考老師” 獲頒發2015年維多利亞省多元文化 “語言教育” 卓越獎項。

2018年01月05日國務院國僑辦 發來評選2017年「優秀海外華文教師」的獎項揭曉, 我校的程靜VCE高考老師,獲頒發「終身成就獎」,邵雅麗VCE高考老師獲頒發“ 貢獻獎” , 鄒海蓮老師獲頒發「優秀獎」 。

高燕老師在2018年10月完成了第四級社區語言教學證書,是我校老師團隊第一個獲取此殊榮的老師。

2019年12月黃磊校長 及 宋玉萍幼兒班老師, 獲頒維省社區語言聯合會(Community Languages Victoria)年度最優秀語言老師貢獻獎。

僑友社中文學校